引言
我曾长期使用双拼输入法,因此对这个话题有一些实际体会。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再使用双拼了,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。当然,本文的言辞可能有些犀利(这恐怕是本博客第一次有观点如此鲜明的文章),若您是双拼爱好者,就当我在说胡话就好了。
原因分析
双拼对于常见的使用拼音的软件适配不佳
举个例子,Listary、浏览器等软件,对于拼音输入时的搜索是有特化适配的,就算没有输入中文,他们也会很智能地猜测出用户的真实意图,并且把相关的选项排在靠前的位置。
我在 Listary 搜索“tupm”(自然码),恐怕它不会知道我要找“图片”,这在忘了切换输入法语言的情况下非常常见。难道说,每次打开类似的软件都要调整自己的输入逻辑吗?
此外,有不少中文网站使用拼音作为域名的重要部分,比如百度(baidu,虽然我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用百度了)、知乎(zhihu),在浏览器里输入这些域名的时候,就算没有得到精确的链接,它们也会被定向到大差不差。如果输入“bldu”“vihu”(自然码),效果不用我多说。
双拼未能显著提升我的打字速度
真正让我的打字速度产生质的飞跃的,是长期坚持的盲打练习——这才是关键因素。
网络上有不少安利双拼的声音,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文章、视频。但是,这些视频大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:真正影响用户输入速度的,真的是打字的“方案”吗?
一些连基础的盲打都掌握不了的用户,就算学习了双拼,还是看着键盘,找一个字母打一个字母,速度再快又能快到哪里去?
双拼会增加额外的思维负担
从小习惯的标准拼音输入模式,与双拼之间存在一个转换层。每次输入文字前都需要完成这种转换,这无疑打乱了我的思维节奏,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点。很多人说,使用双拼打字很有节奏感,我想问,为什么打字需要这种节奏感?难道打字总是一句话打到底吗?恐怕不是吧?就算想这样做,输入法大多都有每次最大输入长度的限制,比如搜狗输入法是 63 个字符,超过也就不行了。就算每次都输入长句子,输入完也不能保证第一个候选项就是自己想要的结果,还要陷入多次的选词、拆分,要是有错误的地方就更难受了,还不可以单独退回修改(如果是动了鼠标来修改,那效率简直是更下一层楼)。所以,经历过这些的用户,理论上每次打字都是以短语、短句为主。那么,谈何节奏感呢?每次打的短语长度都一样吗?就算使用双拼,难道就不用打不同长度的短语、停下来选词吗?
这里不想讨论所谓的“肌肉记忆”“不够熟练”——毕竟拼音的本质没变,我通过盲打熟练掌握的,正是拼音与字母的直接对应关系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过度专注于键位与“发音”的对应,会削弱对键位与“字母”对应关系的敏感度,进而影响英文盲打的流畅性。拼音和英语,同为字母,我打“ing”,很熟练,英语里也是高频的手法组合。但是,假设让我放弃这些高频手法组合,去用毫不沾边的“k”去代替中文中的“ing”,我图什么呢?
其他问题
其实拼音输入法用起来让人觉得不畅快,核心问题在于选词环节。但双拼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反而让传统拼音输入法的一些优势特性消失了。举两个具体例子:
第一,简拼功能。常见词的简拼能极大提升效率,比如我的名字、邮箱(借助输入法的简拼自定义短语功能),以及高频使用的词语,输入法都会记住并以简拼形式快速呈现。而双拼即便想用声母模拟简拼,还得额外点击分词键,这样的操作其实意义不大。
第二,智能纠错功能。普通拼音输入法的智能纠错很实用,但一旦切换到双拼,这个功能就完全失效了。全拼由于按键太快导致错序,尚有被输入法直接纠正的余地,而双拼就免谈了。
总结
如今 AI 技术逐渐融入输入法,使其功能不断扩展。我认为,这些新特性往往会先在普通拼音输入法上落地,双拼能享受到的往往是滞后的“余波”。
更关键的是,我发现自己的内容产出速度(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敲代码),更多受限于思考速度,打字速度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——这才是我放弃双拼的核心原因。此外,我也受不了一部分双拼用户“高高在上”的态度,仿佛掌握了双拼就是掌握了什么稀世珍宝,大肆鼓吹双拼有多么多么好用,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尚未触及输入速度本质的用户,让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无意义的练习上。假如拿出每天练习双拼的时间去练习盲打,再买一把顺手的键盘,打字速度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,还会在所有语言的键盘输入模式上受益。
就说到这里吧,再次重申,本文的言辞可能有些犀利,若您是双拼爱好者,就当我在说胡话就好了(笑)。